• 今日视点

正文内容

宰相叶向高破福清风水 叶向高破了福清风水
2022-12-15 00:48:19  出处:卜安居 编辑:明星行为大赏     

叶向高最大的成就是“福王之国”这是他第一任内之事。叶向高抓部权却不行两次当国都被吏部架空先是孙丕扬再是赵南星。叶向高是朝野众望所归万历也非常尊敬他但劝谏是不听的。

明代福清宰相叶向高是什么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玉融史话福清宰相家族叶向高世系考略红尘飞满桑田变,唯有青山是夙心”。明崇祯年间福清县人拔贡薛敬孟在《步叶文忠游黄?绝顶诗韵》诗的一联,概括了叶向高虽饱学经史,具有力挽危局的政治抱负,但时局艰难,空有忧国之心,终于无所作为,一再请辞归隐的一生。要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当时的许多重大问题所取的政治态度。
在福清,叶向高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了纪念他,福清城区重要街道 “向高街”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位“宰相爷”的故事!有褒有贬!说明了自古以来历史人物总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 ,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 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 ”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 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 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明朝“三朝元老” ,(1559-1627年)“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明代福清宰相叶向高是什么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玉融史话晚明名相内阁首辅福清宰相叶向高“红尘飞满桑田变,唯有青山是夙心”。明崇祯年间福清县人拔贡薛敬孟在《步叶文忠游黄?绝顶诗韵》诗的一联,概括了叶向高虽饱学经史,具有力挽危局的政治抱负,但时局艰难,空有忧国之心,终于无所作为,一再请辞归隐的一生。要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当时的许多重大问题所取的政治态度。
在福清,叶向高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了纪念他,福清城区重要街道 “向高街”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位“宰相爷”的故事!有褒有贬!说明了自古以来历史人物总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 ,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 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 ”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 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 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明朝“三朝元老” ,(1559-1627年)“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明代福清宰相叶向高是什么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叶氏宗亲共祭历史名人叶向高祖墓“红尘飞满桑田变,唯有青山是夙心”。明崇祯年间福清县人拔贡薛敬孟在《步叶文忠游黄?绝顶诗韵》诗的一联,概括了叶向高虽饱学经史,具有力挽危局的政治抱负,但时局艰难,空有忧国之心,终于无所作为,一再请辞归隐的一生。要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当时的许多重大问题所取的政治态度。
在福清,叶向高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了纪念他,福清城区重要街道 “向高街”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位“宰相爷”的故事!有褒有贬!说明了自古以来历史人物总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 ,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 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 ”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 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 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明朝“三朝元老” ,(1559-1627年)“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明代福清宰相叶向高是什么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叶向高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红尘飞满桑田变,唯有青山是夙心”。明崇祯年间福清县人拔贡薛敬孟在《步叶文忠游黄?绝顶诗韵》诗的一联,概括了叶向高虽饱学经史,具有力挽危局的政治抱负,但时局艰难,空有忧国之心,终于无所作为,一再请辞归隐的一生。要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当时的许多重大问题所取的政治态度。
在福清,叶向高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了纪念他,福清城区重要街道 “向高街”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位“宰相爷”的故事!有褒有贬!说明了自古以来历史人物总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 ,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 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 ”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已久不视朝,阁臣李廷机又因受舆论攻击,居家不理政,内阁中仅剩叶向高一人。面对朝政混乱,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力奏增加阁臣,补充其他空缺官职和停罢矿税,前后上奏达百余次。叶本人是东林党元老,但为官多年,行事力求稳妥,和浙党也能相安。因此他也几次调解党派纷争。但因党派之间积怨已深,他的调停也难见成效。经过多次的调停失败,叶向高深感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坚决请求辞官,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家居六年后的叶向高被召为首辅,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光宗就病死了。
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叶向高晋中极殿大学士,第三次担任首辅。熹宗幼年登基,受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操纵。魏忠贤执掌司礼监,利用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大权,兴风作浪,先后将吏部尚书周嘉谟、大学士刘一燎等一批正直大臣逐出朝廷。叶向高为人光明磊落,扶植贤良,极尽所能地保护了帅众、陈良训、熊廷弼等一批朝臣幸免于难。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力强盛,开始大杀东林党人,凡朝中正直之士,都被加上东林党的罪名,或流放、或杀害。魏忠贤的党徒王绍徽还编制了黑名单称《东林点将录》。叶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为东林党首魁。叶向高眼见黑云压城,自己又独木难支,遂于同年七月致仕。
公元1627年,熹宗去世,叶向高亦于同年病逝,享年 69岁。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明朝“三朝元老”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又字台山,“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
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1624年,致仕归里的叶台山邀时称“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vlio Aleni)来到福州,“三山论学”一时成为佳话,艾到福州后在当地传教二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艾著述颇丰,特备是将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编成《职方外记》一书,并广为流传,由此也可看出明末士林的一种对外的开放态度以及悄悄兴起的对西方的兴趣。
过百龄三败叶向高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11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 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代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明代书法家,字进卿,又字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忠。工书法,于草书尤有专精,《福建通志》有传。
这里所刊叶向高作品为一草书五言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此作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此外,此作结体章法皆佳,妙在能起伏相承,笔法气脉贯通,且用笔万毫齐力,痛快沉着,有条不紊,能于平实不失灵动之中,见出精神抖擞之态;故愈看愈觉品格清高、愈看愈觉得洒脱烂漫中有苍劲之风致。
在书法书写中,用笔取缓势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以缓势作书,可以从容运笔,令笔法的提按、顿挫、绞转自然而生动,不致使笔法骤起骤落出现野俗之态;其二是从容运笔,可以令行笔婉转多变化,写出含蓄灵动、尽其笔法的变化精微,使写出的字态静中蕴动。在这方面,叶向高的书法可以说是最得书法书写缓势之妙的——因为,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分析,知道他虽然是以缓势作书的,但实际上,他的书法看上去仍然有风卷云霞、天风浩荡的爽利之美。
在我们看来,叶向高书法中的灿烂洒脱的美,以及他的书法中的那种爽利的天风浩荡般的美,与他善于运腕关系同样密切。众所周知,以五字执笔法执笔作书,书写者依据所写文字的大小,会决定捉管高低,并在实际书写时,由于作者能在一个由“腕运生成的势韵圈”中因势利导其笔法技巧,故书写者必然会“品尝”到以腕作书所带来的一片清凉式的怡心畅神般的心理美感——而仅此而论,叶向高的书法同样可以说是最得“ 以腕作书”之妙谛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书法,已经达到了腕随心运、一团和气的化境,其造诣是非同一般的。
从总体上看,叶向高的书法并不会“一下子”摧人心目,但他的书法中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故极其耐人品味。清代的戏剧、文学以及园林美学家李渔曾说,戏剧要能摄情,而欲能摄情,则要“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李渔此说,同样适用于欣赏叶向高的书法,请看他的草书五律条幅中的第二个字“自”字的起笔,先是中锋顺势而下,然后同样是顺势一折笔而写出方形的横,再然后,便是一扬腕、一回翻笔锋,于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猜不着,且造型奇妙无比的书法的美便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向高的书法中,上述那样的高超的技法表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特例,而是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总之,叶向高此作字字玑珠,柔媚不失遒媚,有坦荡之态,有翩翩欲飞之势,通篇作品明净而爽达,其点画递相映带,互相顾盼,骨丰肉润,其精、气、神,愈看愈佳,动人魂魄,故有观之令人神旺之美,不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上乘佳作。

叶向高最终落个什么下场

  明朝“三朝元老” ,(1559-1627年)“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