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视点

正文内容

潮阳溪头下厝吴氏风水 广东潮阳溪头吴氏族谱垂裕堂
2022-12-17 05:57:11  出处:卜安居 编辑:瓶盖儿带你吃西安     

潮阳溪头下厝吴氏风水广东潮阳溪头吴氏族谱垂裕堂,吴道和宗长特做一面锦旗赠送潮汕吴氏宗亲总会位于达濠的永思堂宗祠与永思堂的理事合影位于潮阳区溪头下厝的福友公祖祠潮阳溪头下厝的垂裕堂祖祠与潮阳区溪头下厝福友公理事。

揭东曲溪吴姓十八

吴真三(1345-1414),字则全,号清流(汕头市潮阳区溪头下厝乡一世祖)系
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吴驹(841~905),号升乔,生于唐会昌辛酉(元年),系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六祖荫公之次子,开姓始祖吴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孙。住泉郡钱鉴巷(今福建晋江)。初举明经,唐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五年,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任满,因乐潮阳风土民情,遂创芦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唐代潮邑三大古寨之一。下传35世,衍创广东、福建、江西、江苏四省23个地、县市,150个乡村,(见《潮汕吴氏驹公史录》″衍创各地情况表″),有人口40多万�其中国外约10万 。
  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诗礼传家,励志奋进,人文荟萃,代有人才,流芳后世。如三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任京都大司寇(刑部尚书)。四世吴昱,宋开宝元年(968)戊辰科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吴昊,宋端拱二年(989)登已丑科进士,累官左中大夫,刑部侍郎。五世吴敦仁,举贤良方正,任建宁太守。八世吴少颜,登宋嘉定进士,为皇室双郡马;八世桂屿(今贵屿)吴说,登绍兴乙卯科进士,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奉朝请大夫。明院西吴智海之后,七世吴正伟,任江西南昌知府。胪岗壁头吴光懋,于清乾隆十一年(1766)和三十三年登武举人和进士,钦点御前侍卫,任甘肃、宁夏都司等边关重任,诰授″怀远将军″。四世吴酋之后迁桂屿一脉,冠带满门,子孙显达,在朝为官者有36人之多。历朝历代文昌武蔚,为官者众。吴驹宗系垂成潮之望族。
  南宋末年,元军于祥兴元年(1278)大举南下,吴驹十一世孙,居桂屿吴枢一家,奋起抗元。吴枢,字应辰,宋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任江西南康录事参军,为抗击元兵,与弟桄、希爽,倾家资以助军饷,招集乡中丁壮勤王护宋,随文天祥移师海丰。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天祥于五坡岭被执,应辰兄弟三人,同时壮烈殉难。二十七日,元将张弘范追兵剿杀桂屿,应辰举家30余口,无一幸免于难。翌年正月廿八日,元兵又围剿芦溪吴氏家族,烧杀抢掠,毁乡破寨,十世以前举族上下男女老幼,几乎全部被赶尽杀绝,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是历史上有名的屠寨惨案�幸存者,或重返福建、或流落他乡、或隐姓埋名,吴驹宗系,横遭有史以来的一次大浩劫�从此,每年元宵节,凡吴驹宗系,家家户门插榕枝竹叶,以示吊唁志哀,成为一种习俗,世代相传,永志不忘。�
  经历了兵燹之灾的吴驹子孙,随着元朝政局的稳定,重返芦溪,发扬芦溪人勇武豪放,百折不挠的精神,刻苦自励,复兴创业。十一世吴道泰,字景阳,号隐泉,与堂弟吴哲南,号南溪,返回罹兵火而成废墟的芦溪,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毅不拔的毅力,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继传统,兴耕读,勇开拓。并于明清时期,发展具有芦溪独创的三大经济支柱:大面积种植生柑,农耕之余大搞板筑,以及发展纺织业,辛勤耕耘芦水两岸大片冲积土,遂成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今日潮汕平原的泱泱大族。
  ″源之深者流虽伏而复涌,木之丰者枝偶折而必荣″。厥后,人文蔚起,科甲连第。继芦溪少颜、吴椿父子同登进士,又有胪岗院西正伟、仕华、吴�祖孙三代连魁。仕华精通五经,授汉州学正,升夔州新宁县令,为人刚直,凡事先辨义利,时有流匪寇城,他不惧不屈,督壮士守城,以身殉职,邑人崇祀于忠义祠。谷饶东星进士吴凤章,任松阳县令。其时,县有群蛇成灾,出没作祟,人心惶惶,县无宁日,乡民膜拜,凤章挺身而出,曰:″除害安民乃县令职责。″遂用县印击蛇神偶像,然后烧毁,其害遂止。该县时多干旱,他身先士卒,不辞辛劳,指引乡民因势利导,兴修水利,使旱田得以灌溉保收,百姓交口称颂。
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尊儒重道,古风可褒。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十四世武、载二公与侄十五世梅隐公,讼回为寺僧霸占的、为祭祀先祖之用的石塔寺田租,出资修葺寺殿、僧舍、桥道,重修梵宇,延僧住持;并于永乐壬辰 (1414),与族人纂修芦溪宗书,恢弘祖德、祖训,共振先祖创业之雄风。明太学生范荣,披阅宗书作序时,慨然赞曰:″吴氏之门,家家诗书,人人礼义,一族雍睦,后之视今,也犹今之视昔,瓜瓞绵绵,螽斯绳绳,克昌厥后于无穷矣,噫,乃祖可谓善垂创之令祖。″明洪武进士林逊,为桂山吴氏谱撰序,曰:″今观吴氏,在宋最盛,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居官者,则以尽忠所事为念;家食者,则以睦族民泽物为心,或执谊捐躯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内而有妇人女子亦各秉贞淑不二之德......吴氏世德厚矣。″族中有吴少颜、吴椿、吴丙、吴来庆�孝姑 、吴武、吴载、吴火廷、吴从周、吴正伟、吴仕华、吴木青、吴仕训等人,入祀于县治之乡贤祠和忠义孝悌祠,厚德载物者众。
  族中还有一批不图个人功名利禄,造福乡邦,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值得称道。有世居桂山七世裔孙吴惠成,于宋大观二年�1108 两次揭己财兴建与修建桂屿桥,交通东西两岸,以兴商贾;有明嘉靖年间,芦溪十九世裔孙吴冬松,邑之庠生,放弃功名利禄,竭毕生精力寻找水源,倾己资置沟基开沟渠,乃修成溪头粮沟,解族人近万亩望天田干旱缺水于倒悬,而成为旱涝保收田,是明代潮阳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现代旅泰侨领吴宏丰,独资1200多万元,捐建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铜盂洋美企业家吴镇明,斥巨资1亿元,在汕头市潮南区兴建占地面积60亩的民生医院,为桑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健康素质做出贡献。
  吴驹任县令期间,于唐大顺二年�891 迁范厝坟�今潮阳区人民政府前 建学宫的功举,影响着一代代后人。有八世少颜、九世吴椿,舍田1360亩,入明农石塔寺和桃山庵,作为学子修学和往返州县赴考接待场所。有胪岗名士吴向志于育人,桃李灿然,明代名臣周光镐之父周孚先,乃出其门下。桂山吴崇器创桂山学馆,授徒里中,师道尊严,训诲有方,潮汕有名进士陈江、陈氵光�即陈南科、陈北科 皆其高足。时至近现代,科教兴邦,人才为本,振兴中华,族人则视为己任。胪溪海内外乡亲,捐资4000多万元,建成一座占地面积160亩,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为一体的胪溪教育村,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尽心尽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海门吴董光、铜盂洋美吴启雄、李仙吴逸坚、东星吴生成等,分别独资捐建海门明光中学、林贤慈幼儿园,潮阳洋美学校、植秀学校、生成学校等。此外,旅泰侨领吴宏丰、吴娘锡和吴戊镇等,捐资援建上厝小学;永安旅泰侨胞吴源泉与港胞吴炳顺、高堂华侨、胪岗侨胞吴炳金、禾皋华侨等,捐建沙陇永安小学、两英高堂小学、胪岗学校吴炳金教学楼、两英禾皋学校等,为培养后代人才,慷慨解囊之义举,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吴驹墓所,座落于胪岗龟山之东南阿,墓穴位取于″龟颈″,穴内双棺双,内用晚唐的大红砖构筑,墓碑半圆形,全坚石三碑夹式。管柱二副,外柱文引用颂先祖吴泰伯的赞诗:让国也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起文明。内柱文:一世祖风,三让美德。墓道入口处,竖一墓道碑,上刻:唐潮阳令吴公墓道,皇明嘉靖戊戌仲秋望日,工部侍郎莆阳宗沐大田立。并排有一碑,芦岗唐代吴尹墓简介。吴驹墓,1993年被列为潮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驹神主牌位,入祀芦溪上厝绥成堂。祠堂匾额″吴氏家庙″四个字,为著名书法家、明大宝寺卿吴殿邦所书。祠址位于今胪溪上厝水关桥凤肠溪北侧,现属上厝寨内。

胪岗镇上厝

流年轻浅,飘落了残存的美丽,岁月的渡口,望不穿的依旧是那一抹忘川,逝去的年华里只待烟消云散,却也带不走生命中刻骨的忧伤,这份殇,又怎能放下跌落于指尖的那份彷徨,我终为这场宿命里的相遇,染了一身的相思,惹了一世的轻愁……

揭东曲溪吴姓十八乡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吴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定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称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 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财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子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都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吴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曲溪还有几位为潮人所熟知的现代著名人物。如参加十九路军勇于抗击日寇,保卫上海,并敢于与杀人魔王喻英奇作斗争的将军吴旅逊。另如参加指挥中原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吴文献等。

揭东曲溪吴姓十八乡

74潮阳罕见民俗溪头下厝乡戊戌年同庚丁酒会视频全集
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吴驹(841~905),号升乔,生于唐会昌辛酉(元年),系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六祖荫公之次子,开姓始祖吴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孙。住泉郡钱鉴巷(今福建晋江)。初举明经,唐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五年,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任满,因乐潮阳风土民情,遂创芦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唐代潮邑三大古寨之一。下传35世,衍创广东、福建、江西、江苏四省23个地、县市,150个乡村,(见《潮汕吴氏驹公史录》″衍创各地情况表″),有人口40多万�其中国外约10万 。
  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诗礼传家,励志奋进,人文荟萃,代有人才,流芳后世。如三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任京都大司寇(刑部尚书)。四世吴昱,宋开宝元年(968)戊辰科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吴昊,宋端拱二年(989)登已丑科进士,累官左中大夫,刑部侍郎。五世吴敦仁,举贤良方正,任建宁太守。八世吴少颜,登宋嘉定进士,为皇室双郡马;八世桂屿(今贵屿)吴说,登绍兴乙卯科进士,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奉朝请大夫。明院西吴智海之后,七世吴正伟,任江西南昌知府。胪岗壁头吴光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和三十三年登武举人和进士,钦点御前侍卫,任甘肃、宁夏都司等边关重任,诰授″怀远将军″。四世吴酋之后迁桂屿一脉,冠带满门,子孙显达,在朝为官者有36人之多。历朝历代文昌武蔚,为官者众。吴驹宗系垂成潮之望族。
  南宋末年,元军于祥兴元年(1278)大举南下,吴驹十一世孙,居桂屿吴枢一家,奋起抗元。吴枢,字应辰,宋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任江西南康录事参军,为抗击元兵,与弟桄、希爽,倾家资以助军饷,招集乡中丁壮勤王护宋,随文天祥移师海丰。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天祥于五坡岭被执,应辰兄弟三人,同时壮烈殉难。二十七日,元将张弘范追兵剿杀桂屿,应辰举家30余口,无一幸免于难。翌年正月廿八日,元兵又围剿芦溪吴氏家族,烧杀抢掠,毁乡破寨,十世以前举族上下,男女老幼,几乎全部被赶尽杀绝,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是历史上有名的屠寨惨案�幸存者,或重返福建、或流落他乡、或隐姓埋名,吴驹宗系,横遭有史以来的一次大浩劫�从此,每年元宵节,凡吴驹宗系,家家户户门插榕枝竹叶,以示吊唁志哀,成为一种习俗,世代相传,永志不忘。�
  经历了兵燹之灾的吴驹子孙,随着元朝政局的稳定,重返芦溪,发扬芦溪人勇武豪放,百折不挠的精神,刻苦自励,复兴创业。十一世吴道泰,字景阳,号隐泉,与堂弟吴哲南,号南溪,返回罹兵火而成废墟的芦溪,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毅不拔的毅力,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继传统,兴耕读,勇开拓。并于明清时期,发展具有芦溪独创的三大经济支柱:大面积种植生柑,农耕之余大搞板筑,以及发展纺织业,辛勤耕耘芦水两岸大片冲积土,遂成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今日潮汕平原的泱泱大族。
  ″源之深者流虽伏而复涌,木之丰者枝偶折而必荣″。厥后,人文蔚起,科甲连第。继芦溪少颜、吴椿父子同登进士,又有胪岗院西正伟、仕华、吴�祖孙三代连魁。仕华精通五经,授汉州学正,升夔州新宁县令,为人刚直,凡事先辨义利,时有流匪寇城,他不惧不屈,督壮士守城,以身殉职,邑人崇祀于忠义祠。谷饶东星进士吴凤章,任松阳县令。其时,县有群蛇成灾,出没作祟,人心惶惶,县无宁日,乡民膜拜,凤章挺身而出,曰:″除害安民乃县令职责。″遂用县印击蛇神偶像,然后烧毁,其害遂止。该县时多干旱,他身先士卒,不辞辛劳,指引乡民因势利导,兴修水利,使旱田得以灌溉保收,百姓交口称颂。
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尊儒重道,古风可褒。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十四世武、载二公与侄十五世梅隐公,讼回为寺僧霸占的、为祭祀先祖之用的石塔寺田租,出资修葺寺殿、僧舍、桥道,重修梵宇,延僧住持;并于永乐壬辰 (1414),与族人纂修芦溪宗书,恢弘祖德、祖训,共振先祖创业之雄风。明太学生范荣,披阅宗书作序时,慨然赞曰:″吴氏之门,家家诗书,人人礼义,一族雍睦,后之视今,也犹今之视昔,瓜瓞绵绵,螽斯绳绳,克昌厥后于无穷矣,噫,乃祖可谓善垂创之令祖。″明洪武进士林逊,为桂山吴氏谱撰序,曰:″今观吴氏,在宋最盛,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居官者,则以尽忠所事为念;家食者,则以睦族民泽物为心,或执谊捐躯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内而有妇人女子亦各秉贞淑不二之德......吴氏世德厚矣。″族中有吴少颜、吴椿、吴丙、吴来庆�孝姑 、吴武、吴载、吴火廷、吴从周、吴正伟、吴仕华、吴木青、吴仕训等人,入祀于县治之乡贤祠和忠义孝悌祠,厚德载物者众。
  族中还有一批不图个人功名利禄,造福乡邦,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值得称道。有世居桂山七世裔孙吴惠成,于宋大观二年�1108 两次揭己财兴建与修建桂屿桥,交通东西两岸,以兴商贾;有明嘉靖年间,芦溪十九世裔孙吴冬松,邑之庠生,放弃功名利禄,竭毕生精力寻找水源,倾己资置沟基开沟渠,乃修成溪头粮沟,解族人近万亩望天田干旱缺水于倒悬,而成为旱涝保收田,是明代潮阳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现代旅泰侨领吴宏丰,独资1200多万元,捐建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铜盂洋美企业家吴镇明,斥巨资1亿元,在汕头市潮南区兴建占地面积60亩的民生医院,为桑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做出贡献。
  吴驹任县令期间,于唐大顺二年�891 迁范厝坟�今潮阳区人民政府前 建学宫的功举,影响着一代代后人。有八世少颜、九世吴椿,舍田1360亩,入明农石塔寺和桃山庵,作为学子修学和往返州县赴考接待场所。有胪岗名士吴向志于育人,桃李灿然,明代名臣周光镐之父周孚先,乃出其门下。桂山吴崇器创桂山学馆,授徒里中,师道尊严,训诲有方,潮汕有名进士陈江、陈氵光�即陈南科、陈北科 皆其高足。时至近现代,科教兴邦,人才为本,振兴中华,族人则视为己任。胪溪海内外乡亲,捐资4000多万元,建成一座占地面积160亩,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为一体的胪溪教育村,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尽心尽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海门吴董光、铜盂洋美吴启雄、李仙吴逸坚、东星吴生成等,分别独资捐建海门明光中学、林贤慈幼儿园,潮阳洋美学校、植秀学校、生成学校等。此外,旅泰侨领吴宏丰、吴娘锡和吴戊镇等,捐资援建上厝小学;永安旅泰侨胞吴源泉与港胞吴炳顺、高堂华侨、胪岗侨胞吴炳金、禾皋华侨等,捐建沙陇永安小学、两英高堂小学、胪岗学校吴炳金教学楼、两英禾皋学校等,为培养后代人才,慷慨解囊之义举,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吴驹墓所,座落于胪岗龟山之东南阿,墓穴位取于″龟颈″,穴内双棺双,内用晚唐的大红砖构筑,墓碑半圆形,全坚石三碑夹式。管柱二副,外柱文引用颂先祖吴泰伯的赞诗:让国也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起文明。内柱文:一世祖风,三让美德。墓道入口处,竖一墓道碑,上刻:唐潮阳令吴公墓道,皇明嘉靖戊戌仲秋望日,工部侍郎莆阳宗沐大田立。并排有一碑,芦岗唐代吴尹墓简介。吴驹墓,1993年被列为潮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驹神主牌位,入祀芦溪上厝绥成堂。祠堂匾额″吴氏家庙″四个字,为著名书法家、明大宝寺卿吴殿邦所书。祠址位于今胪溪上厝水关桥凤肠溪北侧,现属上厝寨内。

胪岗镇上厝

流年轻浅,飘落了残存的美丽,岁月的渡口,望不穿的依旧是那一抹忘川,逝去的年华里只待烟消云散,却也带不走生命中刻骨的忧伤,这份殇,又怎能放下跌落于指尖的那份彷徨,我终为这场宿命里的相遇,染了一身的相思,惹了一世的轻愁……

揭东曲溪吴姓十八乡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吴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定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称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 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财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子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都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吴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曲溪还有几位为潮人所熟知的现代著名人物。如参加十九路军勇于抗击日寇,保卫上海,并敢于与杀人魔王喻英奇作斗争的将军吴旅逊。另如参加指挥中原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吴文献等。

揭东曲溪吴姓十八乡

潮汕吴氏总会再赴汕头潮州各市区恳亲交流
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吴驹(841~905),号升乔,生于唐会昌辛酉(元年),系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六祖荫公之次子,开姓始祖吴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孙。住泉郡钱鉴巷(今福建晋江)。初举明经,唐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五年,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任满,因乐潮阳风土民情,遂创芦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唐代潮邑三大古寨之一。下传35世,衍创广东、福建、江西、江苏四省23个地、县市,150个乡村,(见《潮汕吴氏驹公史录》″衍创各地情况表″),有人口40多万�其中国外约10万 。
  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诗礼传家,励志奋进,人文荟萃,代有人才,流芳后世。如三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任京都大司寇(刑部尚书)。四世吴昱,宋开宝元年(968)戊辰科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吴昊,宋端拱二年(989)登已丑科进士,累官左中大夫,刑部侍郎。五世吴敦仁,举贤良方正,任建宁太守。八世吴少颜,登宋嘉定进士,为皇室双郡马;八世桂屿(今贵屿)吴说,登绍兴乙卯科进士,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奉朝请大夫。明院西吴智海之后,七世吴正伟,任江西南昌知府。胪岗壁头吴光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和三十三年登武举人和进士,钦点御前侍卫,任甘肃、宁夏都司等边关重任,诰授″怀远将军″。四世吴酋之后迁桂屿一脉,冠带满门,子孙显达,在朝为官者有36人之多。历朝历代文昌武蔚,为官者众。吴驹宗系垂成潮之望族。
  南宋末年,元军于祥兴元年(1278)大举南下,吴驹十一世孙,居桂屿吴枢一家,奋起抗元。吴枢,字应辰,宋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任江西南康录事参军,为抗击元兵,与弟桄、希爽,倾家资以助军饷,招集乡中丁壮勤王护宋,随文天祥移师海丰。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天祥于五坡岭被执,应辰兄弟三人,同时壮烈殉难。二十七日,元将张弘范追兵剿杀桂屿,应辰举家30余口,无一幸免于难。翌年正月廿八日,元兵又围剿芦溪吴氏家族,烧杀抢掠,毁乡破寨,十世以前举族上下,男女老幼,几乎全部被赶尽杀绝,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是历史上有名的屠寨惨案�幸存者,或重返福建、或流落他乡、或隐姓埋名,吴驹宗系,横遭有史以来的一次大浩劫�从此,每年元宵节,凡吴驹宗系,家家户户门插榕枝竹叶,以示吊唁志哀,成为一种习俗,世代相传,永志不忘。�
  经历了兵燹之灾的吴驹子孙,随着元朝政局的稳定,重返芦溪,发扬芦溪人勇武豪放,百折不挠的精神,刻苦自励,复兴创业。十一世吴道泰,字景阳,号隐泉,与堂弟吴哲南,号南溪,返回罹兵火而成废墟的芦溪,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毅不拔的毅力,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继传统,兴耕读,勇开拓。并于明清时期,发展具有芦溪独创的三大经济支柱:大面积种植生柑,农耕之余大搞板筑,以及发展纺织业,辛勤耕耘芦水两岸大片冲积土,遂成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今日潮汕平原的泱泱大族。
  ″源之深者流虽伏而复涌,木之丰者枝偶折而必荣″。厥后,人文蔚起,科甲连第。继芦溪少颜、吴椿父子同登进士,又有胪岗院西正伟、仕华、吴�祖孙三代连魁。仕华精通五经,授汉州学正,升夔州新宁县令,为人刚直,凡事先辨义利,时有流匪寇城,他不惧不屈,督壮士守城,以身殉职,邑人崇祀于忠义祠。谷饶东星进士吴凤章,任松阳县令。其时,县有群蛇成灾,出没作祟,人心惶惶,县无宁日,乡民膜拜,凤章挺身而出,曰:″除害安民乃县令职责。″遂用县印击蛇神偶像,然后烧毁,其害遂止。该县时多干旱,他身先士卒,不辞辛劳,指引乡民因势利导,兴修水利,使旱田得以灌溉保收,百姓交口称颂。
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尊儒重道,古风可褒。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十四世武、载二公与侄十五世梅隐公,讼回为寺僧霸占的、为祭祀先祖之用的石塔寺田租,出资修葺寺殿、僧舍、桥道,重修梵宇,延僧住持;并于永乐壬辰 (1414),与族人纂修芦溪宗书,恢弘祖德、祖训,共振先祖创业之雄风。明太学生范荣,披阅宗书作序时,慨然赞曰:″吴氏之门,家家诗书,人人礼义,一族雍睦,后之视今,也犹今之视昔,瓜瓞绵绵,螽斯绳绳,克昌厥后于无穷矣,噫,乃祖可谓善垂创之令祖。″明洪武进士林逊,为桂山吴氏谱撰序,曰:″今观吴氏,在宋最盛,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居官者,则以尽忠所事为念;家食者,则以睦族民泽物为心,或执谊捐躯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内而有妇人女子亦各秉贞淑不二之德......吴氏世德厚矣。″族中有吴少颜、吴椿、吴丙、吴来庆�孝姑 、吴武、吴载、吴火廷、吴从周、吴正伟、吴仕华、吴木青、吴仕训等人,入祀于县治之乡贤祠和忠义孝悌祠,厚德载物者众。
  族中还有一批不图个人功名利禄,造福乡邦,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值得称道。有世居桂山七世裔孙吴惠成,于宋大观二年�1108 两次揭己财兴建与修建桂屿桥,交通东西两岸,以兴商贾;有明嘉靖年间,芦溪十九世裔孙吴冬松,邑之庠生,放弃功名利禄,竭毕生精力寻找水源,倾己资置沟基开沟渠,乃修成溪头粮沟,解族人近万亩望天田干旱缺水于倒悬,而成为旱涝保收田,是明代潮阳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现代旅泰侨领吴宏丰,独资1200多万元,捐建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铜盂洋美企业家吴镇明,斥巨资1亿元,在汕头市潮南区兴建占地面积60亩的民生医院,为桑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做出贡献。
  吴驹任县令期间,于唐大顺二年�891 迁范厝坟�今潮阳区人民政府前 建学宫的功举,影响着一代代后人。有八世少颜、九世吴椿,舍田1360亩,入明农石塔寺和桃山庵,作为学子修学和往返州县赴考接待场所。有胪岗名士吴向志于育人,桃李灿然,明代名臣周光镐之父周孚先,乃出其门下。桂山吴崇器创桂山学馆,授徒里中,师道尊严,训诲有方,潮汕有名进士陈江、陈氵光�即陈南科、陈北科 皆其高足。时至近现代,科教兴邦,人才为本,振兴中华,族人则视为己任。胪溪海内外乡亲,捐资4000多万元,建成一座占地面积160亩,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为一体的胪溪教育村,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尽心尽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海门吴董光、铜盂洋美吴启雄、李仙吴逸坚、东星吴生成等,分别独资捐建海门明光中学、林贤慈幼儿园,潮阳洋美学校、植秀学校、生成学校等。此外,旅泰侨领吴宏丰、吴娘锡和吴戊镇等,捐资援建上厝小学;永安旅泰侨胞吴源泉与港胞吴炳顺、高堂华侨、胪岗侨胞吴炳金、禾皋华侨等,捐建沙陇永安小学、两英高堂小学、胪岗学校吴炳金教学楼、两英禾皋学校等,为培养后代人才,慷慨解囊之义举,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吴驹墓所,座落于胪岗龟山之东南阿,墓穴位取于″龟颈″,穴内双棺双,内用晚唐的大红砖构筑,墓碑半圆形,全坚石三碑夹式。管柱二副,外柱文引用颂先祖吴泰伯的赞诗:让国也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起文明。内柱文:一世祖风,三让美德。墓道入口处,竖一墓道碑,上刻:唐潮阳令吴公墓道,皇明嘉靖戊戌仲秋望日,工部侍郎莆阳宗沐大田立。并排有一碑,芦岗唐代吴尹墓简介。吴驹墓,1993年被列为潮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驹神主牌位,入祀芦溪上厝绥成堂。祠堂匾额″吴氏家庙″四个字,为著名书法家、明大宝寺卿吴殿邦所书。祠址位于今胪溪上厝水关桥凤肠溪北侧,现属上厝寨内。

胪岗镇上厝

流年轻浅,飘落了残存的美丽,岁月的渡口,望不穿的依旧是那一抹忘川,逝去的年华里只待烟消云散,却也带不走生命中刻骨的忧伤,这份殇,又怎能放下跌落于指尖的那份彷徨,我终为这场宿命里的相遇,染了一身的相思,惹了一世的轻愁……

揭东曲溪吴姓十八乡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吴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定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称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 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财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子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都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吴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曲溪还有几位为潮人所熟知的现代著名人物。如参加十九路军勇于抗击日寇,保卫上海,并敢于与杀人魔王喻英奇作斗争的将军吴旅逊。另如参加指挥中原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吴文献等。